一、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迎難而上、積極作為,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宏觀調控,有效應對風險挑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宏觀經濟運行平穩。有力有效落實已出臺的宏觀政策,不斷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宏觀政策持續加力、靠前發力、形成合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26萬億元,年均增長6.1%,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超過30%。今年以來持續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重”),安排300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兩新”)。多項消費惠民政策出臺實施,文化和旅游消費持續高漲,消費新場景加快培育。統籌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頂住下行壓力,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5%的增長,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創新活力持續激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快速發展,研發投入強度由1.91%提升至2.64%,全球創新指數由第34名升至第12名??萍汲晒D化應用持續深化,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截至2023年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01.5萬件,成為全球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國產大飛機C919、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投入商業運營,“天宮”空間站成功發射并順利運行,嫦娥六號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新動能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人工智能、云計算、5G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總體平穩,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肉蛋奶、蔬菜水果等“菜籃子”產品供應充足。制造業量增質升,規模占全球比重由22.5%提升至30%左右,已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9.4%提升至15.7%。今年前7個月,新能源汽車、發電機組、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產量分別增長32.9%、19.8%、10.6%、7.9%。服務業保持穩定發展,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45.5%上升到54.6%,生產性服務業增長較快,服務消費潛能持續釋放。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國有經濟核心功能、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扎實推進。民營經濟保持穩定向好發展態勢,截至今年上半年,登記在冊民營企業達5500余萬戶,較2012年底增長了4.1倍。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均居世界前列,引資規模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今年前7個月外資來華熱度不減,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超過3.1萬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直接投資累計超過2800億美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9萬列。
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區域重大戰略有序推進,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在雄安新區加快落地建設。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地區強化區域綠色發展協作,重點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取得新進展。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完善。制定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戶口遷移政策進一步放寬放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53.1%上升到66.16%。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和消費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全面綠色轉型加快。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實施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3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較2012年提高27.8個百分點,已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全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4%,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國家,貢獻了全球約1/4的新增綠化面積。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2023年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超過50%,新增裝機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超過50%。
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形勢總體穩定,2013年以來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年均1300萬人,今年上半年新增就業698萬人,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經濟增速,扣除價格因素,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實際增長94%,其中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88降至2.39。公共服務領域惠民政策加快落實,“一老一小”、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力應對部分地區干旱、洪澇等各類自然災害,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災后恢復重建有序推進。
安全發展基礎夯實。各地區各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各項決策部署,推動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互促共進,經濟領域安全發展的基礎不斷鞏固和加強。糧食安全基礎持續夯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有序開展,高標準農田、黑土地保護、現代種業提升等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能源安全保障不斷強化,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保供基礎進一步夯實,新型儲能裝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穩步提升,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扎實推進。數據安全能力建設持續推進,適度超前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加快形成。
二、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有利條件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但應該看到,這些都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我國經濟增速和發展態勢明顯好于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沒有改變,我國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
從國際看,挑戰與機遇并存。一方面,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為3.2%、2025年為3.3%,明顯低于疫情前(2000—2019年)3.8%的平均水平。全球經濟金融動蕩可能加劇,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面臨本幣貶值、資本外流、債務加重壓力。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不穩,大國博弈對抗性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外溢效應不斷顯現。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呈現復蘇態勢,國際貿易增長有所恢復,有利于我國企業發揮優勢,拓展國際市場。根據世界貿易組織預測,2024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速將達到2.6%,扭轉了2023年的負增長態勢,并將在2025年進一步提升至3.3%。新興經濟體發展勢頭良好,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國際影響力和全球治理話語權不斷增強。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扎實推進,我國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與共建國家不斷增進互聯互通、持續深化合作共贏,為共建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
從國內看,壓力與動力同在。一方面,總量問題與結構矛盾并存,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有效需求不足,投資增長面臨制約,居民就業增收難度較大,消費能力和意愿不夠強。經濟運行出現分化,行業冷熱不均,一些傳統行業企業發展面臨較多困難挑戰。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要素有序流動仍受到制約。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仍需夯實。
另一方面,我國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仍然具備良好支撐基礎和許多有利條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面部署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將有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不斷顯現,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人中等收入群體,擁有全球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日益完備的基礎設施網絡,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居民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需求潛力巨大,產業新領域新賽道、短板領域、薄弱環節的投資還有很大空間,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將為需求擴大提供持久活力。逆周期調節政策仍有足夠空間,宏觀組合政策加力提效,“兩重”“兩新”工作等重大舉措正在加快推進,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支撐。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能源綠色轉型步伐加快,資源循環利用率大幅提升,為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最為重要的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將為做好經濟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分析判斷經濟形勢,既要看樹木,更要看森林,既要看到短期波動的“形”,更要看到長期發展的“勢”。我國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正處于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吃勁階段,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既有外部環境變亂交織帶來的影響,也是推動產業附加值提升、經濟結構變革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是繞不過、躲不過的客觀挑戰。我國經濟就是在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問題中持續提升發展質量、提高抗沖擊能力,就是在不斷地應對挑戰、披荊斬棘中攀上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傊?,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信心,錨定目標任務,扎實做好各項工作,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行穩致遠。
三、扎實推進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為動力促進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落實落細黨中央關于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持續增強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出臺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引導國有企業進一步強化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民營經濟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體制機制。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業。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推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健全競爭政策實施機制,全面落實規范地方招商引資的政策舉措,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發布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有序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信用體系。
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開辟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鞏固提升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競爭優勢,積極培育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組織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智能制造工程等,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加快落實“十四五”規劃,切實做好“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工作。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做好經濟形勢和政策宣傳解讀,及時回應市場關注和社會熱點。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加快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把項目建設和政策、規劃、機制建設結合起來,統籌抓好“硬投資”和“軟建設”。更大力度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強項目實施、資金使用督促指導。
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多措并舉促消費擴投資。把促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培育消費新熱點、拓展消費新場景,促進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推動教育、養老、育幼、家政等服務消費提質擴容,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培育國貨“潮品”消費,支持文體旅游高質量發展。積極擴大有效投資。統籌用好各類政府投資,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持續加強項目儲備,及早謀劃儲備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的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同時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實施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持續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更好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核電、鐵路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產業綠色化數字化協同轉型,擴大綠色低碳產業規模。加強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大力推廣綠色建筑。深入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加大綠色產品供給,加強綠色流通,積極擴大綠色消費。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積極培育外貿發展新動能,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綠色貿易、跨境電商出口。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進一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深入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落實落細落地,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加強經濟安全保障,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加快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持續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能源頂峰供應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儲備體系建設。健全強化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強化數據安全治理。
構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進一步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公共服務均等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大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積極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部署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等四項重大行動。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融合發展。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
深化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深化社保、醫藥衛生領域改革,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深化“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務改革,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推動銀發經濟發展壯大。加強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防范應對,做好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